2024年高考冲刺——科技与时事热点问题
时间:2024-05-23 22:21:59 | 来源:物理大世界 | 作者:adminpw | 浏览次数:1415


点击此处下载《各地市关于科技与时事热点问题的试题汇编》

热点一  中国环流三号

20240523-1.jpg

中国环流三号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制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也被称为新一代“人造太阳”。

中国环流三号在2023年8月25日首次实现了100万安培(1兆安)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这是中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的新纪录。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于实现聚变能源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该装置的成功运行对于提升等离子体综合参数至聚变点火条件至关重要。高约束模式(H模)是一种先进的反应堆运行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等离子体整体约束性能,提高未来聚变堆的经济性。相较于普通的运行模式,其等离子体综合参数可提升数倍。

热点二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是我国首座第四代核电站。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是全球首个将四代核电技术成功商业化的示范项目,也是中国在“十二五”期间获批的第一个核电项目。该项目不仅体现了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代表了在全球核能领域的先进水平。以下是该核电站的一些关键信息:

建设背景与意义: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它的建设和运行对于保障国家在重点关键领域自主可控、增强产业链韧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它将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地方能源结构优化,并为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支持。

建设历程:该项目的建设历经9年,于2012年12月开工,并在202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整个工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在2023年12月,经过168小时的连续运行考验后,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技术特点:高温气冷堆是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其中一种,使用氦气作为冷却剂,通过设计实现了固有安全性。尽管在经济性和乏燃料后处理等方面还未完全达到四代核电的要求,但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的投入运营已经展示了其先进的核能利用特性。

热点三  北京怀柔拍摄到的极光

北京怀柔地区在2023年12月1日晚记录到了罕见的极光现象。

这一现象与太阳活动和地磁暴有直接关系。专家解释说,当太阳喷发出的带电粒子以高速撞向地球时,会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吸引到南北极附近的高空,并与大气层中的分子或原子发生碰撞,从而引起激发和电离,产生极光。通常,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较为常见,但在太阳活动特别剧烈时,极光的出现范围会扩大至中低纬度地区。

在此次事件中,由于太阳日冕物质抛射(CME)引发的地磁暴导致极光出现的范围异常广泛,因此在北京等中纬度地区也观测到了极光。北京天文馆研究员朱进指出,近期再发生此类极光现象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相关条件需要非常特殊的太阳活动和地磁环境配合才能出现。

此外,北京的气象条件对于观测极光也非常有利。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介绍,北京当时晴空少云、大气透明度好,加上山区环境较暗,这些因素都有助于观测到极光。虽然城市中心由于光污染和低高度原因不利于观测到极光,但在北京怀柔、门头沟等地区能够目睹这一奇观实属难得。星空摄影师浦石在北京怀柔长哨营满族乡拍摄到了极光,并表示在摄影过程中经历了约10分钟的极光大爆发,使得整个天空亮起,非常震撼。

热点四  “天宫课堂”第四课

109b5b0159e9804fd78350584369f9ed.jpeg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四次授课于2023年9月21日15时45分开课,是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的,并且由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担任主讲。

在这次约48分钟的授课中,三位航天员生动地展示并介绍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工作与生活场景。他们进行了多个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展示:

①球形火焰实验:在微重力环境下,航天员展示了水滴在火焰周围形成球状的奇妙现象,这揭示了液体在微重力环境中的表面张力效应。

②奇妙“乒乓球”实验:利用吹气球的方式,展示了空间站内浮力和空气流动的有趣现象,以及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中进行气体的操控。

③动量守恒实验:通过观察体操运动员在太空中的动作和身体旋转,讲解了角动量守恒的原理。

④又见陀螺实验:陀螺在太空中的表现与地面截然不同,此实验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物体在微重力下的旋转特性。

生活场景介绍:航天员还介绍了空间站内的生活场景,包括睡眠区、工作区等,并演示了在太空中的日常活动,比如如何用吸管喝水、如何在太空厕所中完成卫生处理等。

互动交流:课程中还包括了实时互动环节,航天员回答了学生们关于太空生活和科学实验的问题,增加了授课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热点五  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四次授课于2023年9月21日15时45分开课,是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的,并且由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担任主讲。

在这次约48分钟的授课中,三位航天员生动地展示并介绍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工作与生活场景。他们进行了多个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展示:

①球形火焰实验:在微重力环境下,航天员展示了水滴在火焰周围形成球状的奇妙现象,这揭示了液体在微重力环境中的表面张力效应。

②奇妙“乒乓球”实验:利用吹气球的方式,展示了空间站内浮力和空气流动的有趣现象,以及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中进行气体的操控。

③动量守恒实验:通过观察体操运动员在太空中的动作和身体旋转,讲解了角动量守恒的原理。

④又见陀螺实验:陀螺在太空中的表现与地面截然不同,此实验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物体在微重力下的旋转特性。

生活场景介绍:航天员还介绍了空间站内的生活场景,包括睡眠区、工作区等,并演示了在太空中的日常活动,比如如何用吸管喝水、如何在太空厕所中完成卫生处理等。

互动交流:课程中还包括了实时互动环节,航天员回答了学生们关于太空生活和科学实验的问题,增加了授课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热点六  日本福岛核电站启动核污水排海事件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经处理后排入大海。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和争议。

首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2011年的地震和海啸事故后,积累了大量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这些污水经过处理和稀释后,计划被排放入海洋,而这一过程预计将持续长达30年。排放工作已于2023年8月24日开始。

其次,许多专家和环保组织表达了对此决定的担忧,认为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该计划符合国际安全标准,但长期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当地渔民的生计、全球鱼类迁徙、远洋渔业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再者,日本国内也有强烈反对声音,当地渔民和市民团体担心这会影响到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他们要求政府提供更透明的信息,并寻求其他更安全的处理方式。

热点七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引力波

爱因斯坦探针(Einstein Probe,简称EP)是一颗专注于时域天文学和高能天体物理的X射线天文卫星。

爱因斯坦探针的主要任务是在软X射线波段进行大视场时域巡天监测,其科学目标包括系统性地发现宇宙中的高能暂现天体、监测天体活动性,并探索这些现象的本质和物理过程。这项任务对于理解诸如黑洞、引力波源电磁对应体、超新星爆发等重大天文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该卫星于2017年12月29日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立项,并在2024年1月9日成功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爱因斯坦探针的设计采用了仿生龙虾眼的聚焦光学系统,这种设计赋予了它高灵敏度和大视场的双重优势,特别是在软X射线波段的大视场全天监测方面,填补了以往的空白。

热点八  中国FAST

63d0f703918fa0ec08fa873866c34eee3d6d55fb6df3.jpg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研究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3年6月29日在我国天文学术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在线发表。2023年12月14日,相关成果入选《科学》杂志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热点九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

2024年1月17日晚,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天舟七号是中国空间站任务的重要货运飞船,负责为在轨航天员和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成功发射对中国空间站的运营至关重要。它不仅为神舟十七号和后续的神舟十八号乘组提供了必需的生活物资、衣物、食品等,还携带了备品备件、科学实验载荷以及推进剂。这次发射是当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任务,标志着一系列飞行任务的开始。

天舟七号与前一艘天舟六号是同一批次研发制造的,它们都具有相似的结构,即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其中货物舱的载货量可达7.4吨。这些飞船的设计和功能都是为了支持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照看并开展各项科研实验。

此外,天舟七号的任务还包括为在轨实验提供实验载荷和支持。这表明,除了补给物资之外,它还承载着科研使命,对于推动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热点十  “快舟一号”运载火箭

快舟一号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合作研制的一种小型三级固体运载火箭。

快舟一号在2024年1月5日的发射任务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将四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四颗卫星具体为哪四颗,目前公开信息并未详细说明。但可以推测,这些卫星很可能是用于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的卫星,基于快舟一号火箭的主要用途。快舟一号是中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能力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使中国的空间快速响应能力得到了初步形成,并在航天发射工具方面实现了从液体到固体的拓展。

此次发射再次展现了快舟一号火箭快速响应的能力,并且加强了我国在应急监测和救灾通信方面的太空基础设施。通过此类快速发射和部署的能力,我国能够及时获取灾害情况信息,为减少灾害损失和组织抗灾救灾创造条件。

热点十一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省广汉市的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

历史年代: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至5000年前,代表了古蜀文化,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遗址之一。

考古价值:三星堆遗址被认为是长江文明的源头之一,与黄河流域的文明同样古老,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它在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文物:遗址中发现了包括精美的青铜器、金器、玉器以及象牙等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对研究古代中国的宗教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最新发现:近年来,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不断有新的发现,如奇特造型的铜猪鼻龙形器、顶尊蛇身铜人像等,这些新发现的文物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铜器类别,为了解当地古代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证据。

学术争议:关于三星堆文化的定位和属性,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假设,包括古蜀国说、外星人说、西亚来源说等。但根据出土文物的特色,可以将三星堆文化分为独有的文化因素和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共有文化因素两组。

文化意义:三星堆遗址不仅是四川盆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遗址,也是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对于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古代中国特别是四川盆地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热点十二  杭州第19届亚运会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省广汉市的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

历史年代: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至5000年前,代表了古蜀文化,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遗址之一。

考古价值:三星堆遗址被认为是长江文明的源头之一,与黄河流域的文明同样古老,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它在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文物:遗址中发现了包括精美的青铜器、金器、玉器以及象牙等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对研究古代中国的宗教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最新发现:近年来,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不断有新的发现,如奇特造型的铜猪鼻龙形器、顶尊蛇身铜人像等,这些新发现的文物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铜器类别,为了解当地古代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证据。

学术争议:关于三星堆文化的定位和属性,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假设,包括古蜀国说、外星人说、西亚来源说等。但根据出土文物的特色,可以将三星堆文化分为独有的文化因素和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共有文化因素两组。

文化意义:三星堆遗址不仅是四川盆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遗址,也是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对于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古代中国特别是四川盆地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 网站Rss | 免责声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2015-2020 物理大世界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3035423号-2 | 技术支持 徐圣钦(微信894665727)